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的基本要求。3月26日,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实践教学活动。活动由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学院赵兵副院长带队。


在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讲解员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形式,展示九江98抗洪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抗洪的艰难险阻。同学们从一个个视频、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中,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在九八抗洪广场,本学期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罗晰老师讲到: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不仅仅是一个陈列历史的场所,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军民同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高亢防汛抗洪的英雄赞歌,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在九江赛城湖堤坝,赵兵详细讲述了1998年抗洪期间,赛城湖堤坝成为九江抗洪抢险的关键战场之一,军民齐心在堤坝上奋战,进行堵漏、加固等操作,防止洪水突破防线。并基于《工程地质》《土力学》课程视角,向同学们讲解了赛城湖堤坝的结构及抗洪时候起到的重要作用,讲述了赛城湖堤坝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是九江抗洪的第一道防线。它环绕赛城湖,保护着周边区域免受长江洪水倒灌以及本地降雨汇水引发的内涝威胁。在洪水期,堤坝阻挡着洪水的侵袭,像一道坚实的壁垒,守护着九江的城区、农田和众多居民点。回想起1998年8月7日,那场汹涌的长江洪水冲破了堤坝,九江城被洪水包围。正是刚在九八抗洪展陈馆所聆听到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筑人墙、守江堤的英勇行为,才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堤坝”,他们用行动生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在堤坝边讲授河堤建设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技术要点、环境保护等知识要点,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场景阐释,通过“知识场景化、理论具象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思维探索者。

此次活动不仅将两个学院就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再次落到实处,学院之间的合作更为今后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新的动力,一直认为要持续“双向融合”实践教研活动,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途径和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新举措,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育人大格局,为九江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罗晰 审稿人:谢伏华
责 编:付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