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各部门:
根据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近期我省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登革热疫情。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人与人之间不会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突发高热,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后期伴有皮疹及出血倾向。为有效防控登革热在学校发生与传播流行,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按照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加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赣疾控传发〔2019〕13号)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密监控传染源。各二级学院要落实因病缺课学生病因登记和报告制度。校医院加强发热门诊的值班力量,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学校责任报告人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和濂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落实有关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开展“灭成蚊、清积水”活动。近期内,各相关单位对校园教学、办公、生活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扫保洁,清除卫生死角。尤其是对绿化带、花盆水池、楼顶天台、下水道、楼梯井、房前屋后、卫生间、实验室、食堂等重点部位进行清理。清除废弃杂物、翻盘倒罐,彻底清除室内外各类闲置容器和积水,铲除蚊虫孳生环境。
三、密切关注登革热的流行动态。当前是登革热流行季节,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预防。广大师生要加强健康防护意识,“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红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治疗,并告知外出旅行史等,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四、加强部门联动,共同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食堂、厕所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确保师生洗手设施、用品充足、取用方便。
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校医院协同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预防蚊媒传染病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灭蚊防蚊和卫生防病知识,借助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类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蚊媒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校医院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校园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附件:登革热防控知识与指南
九江学院
2019年9月12日
附件
登革热防控知识与指南
登革热(dengue)是由1~4型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人易感。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等。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突发高热,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皮疹:于病程第3天~第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出血倾向: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病情严重者有严重出血、脏器损伤、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等表现。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蚊媒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本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三)临床表现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三、预防控制措施
(一)管理感染源
学校要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和报告制度;高校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值班力量,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学校责任报告人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落实有关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按照省爱卫会的部署,学校要在开学初开展一次以“清蚊卵,除鼠害,保健康”为主题,以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病媒孳生地、消灭越冬蚊虫为主要内容的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要对学校教学、生活场所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的清扫保洁,清除卫生死角,对绿化带、花盆水池、楼顶天台、下水道、地下车场、楼梯井、沙井、房前屋后等重点部位进行清理。发动师生参与清除废弃杂物、翻盘倒罐,彻底清除室内外各类闲置容器和积水,铲除蚊虫孳生环境。按照属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有效的灭蚊和灭鼠行动,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食堂、厕所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确保师生洗手设施、用品充足、取用方便。已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地区或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每日伊蚊活跃时间段(上午8~10点和傍晚4~6点)减少外出活动,减少到积水和植被丰富的地点散步或健身运动;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并且远离积水、废旧轮胎等容易孳生蚊子的地方;如若外出,请穿好浅色的长衣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一般每2~4小时需要补喷一次;户内安装好纱窗,可喷杀虫剂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