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九江工业博物馆,开展以“溯工业发展脉络 悟强国建设初心”为主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看展览,溯九江工业千年脉络
九江工业博物馆从“物华浔阳天工始开(商-1861年)、近代九江风云跌宕(1861-1949年)、肩负使命砥砺前行(1949-1978年)、惟实励新精进臻善(1978-2012年)、匠心逐梦一路芳华(2012年-)” 五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九江千年工业的文明史。从商周铜矿开采的古朴技艺,到近代开埠后的实业探索;从1949 年后计划经济时期的攻坚突围,到改革开放后惟实励新的转型跨越,再到 2012 年以来匠心逐梦的智能升级,S195 柴油机、老式机床等 “工业遗产” 与信息化装备、AR光影技术交相辉映。学生们在红砖厂房间驻足,触摸锈迹斑斑的设备,凝视详实的史料展板,清晰感知九江工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的轨迹,全面了解一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薪火相传。



悟初心,见中国智造百年蝶变
九江工业的变迁,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1949-1978 年“肩负使命 砥砺前行”篇章的简陋车间与 2012年后 “匠心逐梦 一路芳华” 篇章的智能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中国工业从一穷二白到门类齐全、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真实写照。这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更是一代代建设者 “功成不必在我” 的担当。此次实践教学紧扣“以史为鉴、知史增信” 的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地方工业发展中读懂国家富强之路,深刻领悟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
谈感受,践民族复兴伟业担当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畅谈感悟。学生何嘉乐感慨道:“漫步锈迹斑斑的老车间,触摸千年工业脉搏,从铜矿开采工具到现代化智能装备,历史与科技交织,匠人精神薪火相传,让我对国家工业发展、强国建设有了更鲜活的理解。”游祉涵表示:“红砖旧厂房承载着奋斗记忆,从商朝到新时代工业崛起,展品诉说的不仅是九江的发展史,更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拼搏史,让我对‘四个自信’愈发坚定。”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将课堂理论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不仅深化了对新中国史的认知,更激发了青春担当,未来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成长路上的坚定信念。
通讯员:龚时兴 审稿人:谢伏华
责 编:付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