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由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九江学院科研处、江西人民出版社协办的“民生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李明斌教授新书发布会在学校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永贵教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胡伯项教授,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汉一教授,九江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斌教授,九江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殿元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江西人民出版社张芝雄副社长携编辑团队也到场为新书发布助阵。活动由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文教授主持。

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王殿元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九江学院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李明斌教授作为新书作者作主旨报告。他围绕“民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基础”展开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是增强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李明斌还从书稿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理论贡献、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新书的理论结构与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共鸣。

在学术对话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研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观点鲜明,见解独到。
王永贵教授指出,民生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道路自信则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发展道路的价值判断和信念根基,而坚定道路自信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民生问题。他认为,李明斌教授的新书立足新时代民生问题,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构建,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重要学术贡献,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与理论深度。

胡伯项教授认为,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具有“互为因果、同质同向”的紧密关系。该书以“民生”作为切入点,将政治理论话语具体化、指标化,提出了动态需求侧分析与开放文明对话的新方法,体现了理论的温度与现实关怀,既是理论力作,更是时代答卷。

刘汉一教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民生的持续关注,强调民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试金石”。他表示,该书以独特视角深化了对道路自信的理解,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具备“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江学院夏仕教授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为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新书从理论、历史、实践、现实与未来五大逻辑维度,系统梳理了道路自信与民生建设的内在联系,提出“阶层分类”的新思路,增强了理论的创新性与政策参考价值,为深化改革、推进民生发展提供了启示。

九江学院龚喜林教授则表示,发展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该书聚焦收入差距、教育公平、环境污染等现实民生难题,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的多维路径,彰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实践导向,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改革精神。

此外,与会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民生与道路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充分展示了学术研究对现实议题的回应能力与引领作用。
会议第二阶段,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张芝雄致辞。他高度评价了李明斌书记的新作,认为该书突破传统研究视角,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架构,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丰富了学术话语体系,为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张芝雄表示,该书在学术上富有原创性和建设性,在实践上紧扣现实民生问题,是推动“人民性”理论落地的典范之作,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民生改善与道路自信的良性互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热烈掌声中,李明斌与张芝雄共同为新书揭幕,标志着《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正式面世。

此次学术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九江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动民生视角下的道路自信构建提供了有益探索。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强化实证研究、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引领学术方向中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时代新篇章。


通讯员:谢伏华 审稿人:赵文
责 编:余卫平